昨天帶孩子看電影【聽見歌 再唱】,覺得與其說這部片是勵志片,不如說是寫實片,片中把原住民孩子所面臨的困境,藉著合唱團教學過程,清楚地呈現給觀眾;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和暫時代課的音樂教師,帶領一群缺乏自信的孩子,透過練習合唱和參加比賽,,一步一步建立自信,並且找到他們屬於自己特色和文化信仰的天空,電影中許多橋段,數度讓我熱淚盈眶,真心推薦是適合闔家觀賞的優質電影。
在中部兒童急診工作多年,遇到過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孩子,就像電影中所描述,主要照顧者大多是祖父母,他們帶孩子到大城市的急診室看診,單趟可能需要 2 小時的車程,之所以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到城市看診,通常是因為偏鄉兒童急診資源匱乏和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在家照顧生病的孩子,才千里迢迢出現在小兒急診室。
原住民孩子的祖父母通常學歷不高,他們只關注孩子會不會好,對於較為複雜的病程描述理解有限,很難衛教他們在家中觀察孩子的病程變化,加上住家和急診室的距離遙遠,無法像住城市的家長,一發現孩子不對勁馬上飛奔急診。因此,遇到這樣的狀況我會和祖父母討論,建議孩子住院,讓醫院照顧孩子到康復,再讓孩子回到山上部落。
病房值班的住院醫師有時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我要收目前病況看起來不太嚴重的孩子住院?我的理由是因為判斷「家長無法在家中好好觀察病程變化」,加上住家距離有能力處理急重症的醫院遙遠,所以收治住院讓我們處理,等孩子確定沒有變重症的風險再讓他離開醫院回家。
其實,能幫忙的地方不多,放寬收治住院的標準,讓住在部落的孩子可以得到完整的醫療照顧,大概是我唯一能多為他們做的事情。至於健保局會不會有不同的意見?不是我考量的重點。申覆的程序和孩子的健康相較,真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於這樣的選擇,我沒有任何猶豫。